院舍機械人

善喻

住院舍的親人由機械人來照顧,  你可曾想過? 你會感到雀躍還是不安呢?

人機共存已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,而是不爭的事實。全球人口老化,出生率偏低,令不少地方的政府也求助於機械人。香港亦於去年中正式邁入「超老齡化社會」,即65歲或以上長者佔總人口逾兩成。預計明年勞動人口會跌至不足總人口的一半。 而到了2037年,長者比例更會超逾三成。政府和不同機構近年紛紛為安老院舍引進了護理機械人(care robots),主要功能是陪伴、聊天和協助治療。報道說長者反應正面,但我們有沒有想過護理機械人帶來的法律和道德挑戰?

單就私隱方面,護理機械人一般配備鏡頭、感測器和麥克風,透過分析影像、聲音、感測資訊來辨識物件,以及長者的情緒、動作和語音等。如長者跌倒,它能立即通知家人。這亦意味機械人會蒐集、儲存和發放大量個人資料,當中可能包括了長者如廁或洗澡的圖像。長者亦有可能把自己的心事,甚至秘密告訴機械人。資料會被加密保存嗎?當事人又是否同意個人資料被蒐集?

國際上有名的護理機械人有星加坡的娜丁和荷蘭的愛麗絲。我在網上看過長者跟娜丁或愛麗絲的交流片段,長者對面部表情生硬、聲音呆板的機械人發生感情,甚至說「我愛娜丁」,自己心裏不禁唏噓。 我們的社會是否已無能力人性化地「照顧」長者?機械和人到底又應如何分工?

一天,你又是否願意讓機械人來照顧自己?

 

明報 《法政隨筆》

6.4.2023